陌生的朋友
1983年许雷执导的电影
《陌生的朋友》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剧情片,由许雷执导,李羚张潮等出演,于1983年上映。
剧情简介
从北京开往福州的列车上,一位姑娘不吃不喝,一声不响地坐着,她那忧郁彷徨的神情,引起了邻座两位旅客杜丘和张同生的注意。他们主动买饭让姑娘吃,然后邀请她打扑克,拐弯抹角地想让她开口,但是,不管他们如何热情,姑娘像个哑巴似的一言不发。傍晚,一个流里流气的家伙要抢占一位老大爷的座位,杜丘和同生打抱不平,与他争执起来。事后,杜丘忿忿不平地说:“对这种人就得狠狠打击,跑到哪儿也不行!”不料,这句话触动了姑娘,她借故离开了他们。
夜深了,姑娘还没有回到车厢,同生顺车厢找去。他发现姑娘靠在车门上抽着烟,暗自哭泣。同生感到姑娘的举止反常,更加注意她了。
当姑娘看到同生、杜丘和乘警在一起说话时,顿时变得十分疑虑。她想到不久前厂里保卫干部对她的审查,过去的哥们儿、姐们儿恶魔般的纠缠,以及多次打交道的公安人员。她害怕了,乘人们都打盹的时候,悄悄在南京站下了车。
黎明,晨雾笼罩着雄伟的长江大桥,她站在桥头,凝视着奔腾的江水,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,可惜令人留恋的情景一去不复返。十年动乱,母亲亡故,父亲被审查,她小小年纪,不幸陷进泥坑。现在她想学好,却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信任,反被一些人讽刺、挖苦,甚至陷害,她彻底失望了,丧失了生活的勇气,离家出走,想旧地重温美好的童年后,结束自己的一生。她突然发现,同生又出现在她的身后。同生劝她继续乘车去福州,可她不听。姑娘独自在南京街头彷徨,两个流氓借故寻衅,对她纠缠不休。正巧同生又来找姑娘,他不顾个人安危,狠狠地教训了流氓,解救了姑娘。由此,姑娘才改变对同生的看法,吐露了真情,并听从他的劝告,两人一起乘车到了福州,见到了在车站等候的杜丘和姑娘厂里的人保干部。人保干部负疚地告诉姑娘,案件已经查清,是一伙流氓嫁祸于她,过去对她无端的怀疑是错误的。他们向姑娘道歉,并专程接她回去。姑娘激动地踏上返京的列车,她的目光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。
火车启动了,姑娘要同生留下地址,杜丘递上一本杂志。姑娘看到杂志上登着张同生的照片和介绍他的文章《从失足青年到新长征突击手》,她激动地捧着书,泪水涌出了眼眶。
演职员表
演员表
职员表
演职员表参考资料
角色介绍
角色介绍参考资料
幕后花絮
获奖记录
幕后制作
角色塑造
《苗苗》上映后,李羚陆续接到几个剧体,但角色都与“苗苗”相似,她不甘心满足于本色表演,希望能塑造一个与她本人相距较远的角色。就在这时,北影厂送来了《陌生的朋友》。在阅读剧本时,李羚极为同情剧中“姑娘”的遭遇,甚至感动到落泪。一开始,为了塑造这个角色,李羚到街上观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,记下他们说话的语调、抽烟的姿式,以及玩世不恭的态度。回到家后,她就叼着烟卷对着镜子练习。但是,她很快意识自己只考虑了人物的外表,而忽略了人物的内心。于是,她去了劳改农场,与失足青年交流,听他们讲述想改过自新却因为社会的歧视与排斥而“二进宫”的经历;也访问了顶住社会压力、坚持努力工作,从“失足”变为“先进”的青年代表。通过这些采风,她感受到影片的社会意义是多么重大,同时也对人物的心理状态有了进一步的理解。
在拍摄时,她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分析主人公的心理活动,当拍摄时镜头顺序被打乱后她还能掌握人物的“点”与“线”。为了更准确地掌握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绪转化,她把火车上一大段没有台词的戏分成了三部分。此外,她还为角色设计了一些小动作,体现其在车上的不同心情。
影片评价
影片从一个崭新的角度,揭示了如何正确对待曾经失足的青年这一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主题,使人真切地体味到“天涯处处有芳草”这样一个温暖人心的生活现实。该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精巧别致的艺术构思。影片的声景、人物大都集中在车厢这一狭小的空间里,时间集中在两天两夜之间。故事情节与人物刻画、伴随着列车的运行,流畅自然地展开。这与那种场景变换频繁、人物众多、情节大起大落的影片大异其趣。影片编导借鉴某些外国影片的表现手法,别辟蹊,大胆尝试。不过也难免有稚嫩不成熟。影片中车上的戏入情入理,张弛有度,感染力强,车下的戏却露出很多人为的痕迹。(《黑龙江日报》评)
编剧选取车厢作为揭示生活的窗口,是颇具新意的,是在创作上有所追求的。影片的前半部无论从编、导、演各方面评价,都是较自然、较细腻、较成轼的。李羚的表演也是基本上符合人物心理逻辑的。相比之下,就文学剧体所提供给演员、导演的情节与细节方面来评价,影片的后半部比较弱一些,而对于整部影片来说后半部又是至关重要的。小伙子同生帮助陌生的姑娘打消轻生念头,还要进一步激发起她对生活的热爱和自信心,如果更深一层开掘,这其中是有种种人生哲理的,但恰恰是在这一点上,影片处理简单化,显出素材不足,也缺乏足够的细节,缺乏哲理性,致使影片后半部份量不足,压不住前半部那么细致入微的铺垫。该片长处短处都较明显,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短处,但却不能抹煞其长处。编导选取这一题材本身就说明他们是面向生活的,是有艺术上的追求的。(作家梁晓声评)
该片是一部成功的电影。它的结构形式并不新鲜,但在导演技巧方面有不少独到之处。尽管它在结构上也采用了某些影片所采用的“时空交错式”,但与好些让观众愈看愈糊涂的片子不同,它在时空转换上是事先进行了周密设计的。例如姑娘在火车上回忆盗窃同伙对她进行陷害时,导演利用对就餐的联想,采用食物与食物的连结,完成了从车厢到小房间的转换,又用相似的挥手动作叠成一个动作,将情节自然地从小房间转回到车厢内来。该片中的巧妙转换,除回忆与现实的时空转换外,还有现实与幻觉的时空转换。姑娘在南京车站产生民警来抓她的幻觉一场戏中,导演运用音响作为由幻觉转换到现实的分界标志,使关门声与列车启动声在观众知觉上产生经验性的混淆,从而让观众毫不费力就明白了现实与幻觉的分。在姑娘与同生争吵的段落中,后半段导演以音响代替争吵的语言,从而加中了这场争吵的紧张气氛。虽然观众听不清争吵声却完全理解他们争吵的内容,这后半段的处理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。这场戏中,导演在前半段用中景跟摄人物的对话,让观众听清了他们的争吵,列车奔驰只起陪衬作用,而后半段列车从他们身后驰过,列车的声音在音响上跳到了画面的前景,盖过了争吵声,这样处理比较新颖,既节约了台词,又加中了气氛,同时还增强了观众的悬念,颇具匠心。(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汪岁寒评)
大众评分
最新修订时间:2025-01-05 00:20
目录
概述
剧情简介
参考资料